编者按:当俄罗斯的“佩尔梅尼”(Pelmeni)邂逅中国饺子,当风靡全球的汉堡遇见陕西肉夹馍,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食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。2025年7月,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“文化小大使”国际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。中华网《青衿问道,文脉传承》栏目组与“小大使”展开深度对话,在交流中聆听来自世界的声音。
图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文化小大使”参访对外经贸大学活动现场
“我很喜欢中国的饺子,在我的家乡也有饺子。”16岁的俄罗斯少年Rustam Asadchikov在采访中分享道。在俄语中,饺子被称为“Пельмени”。这个词来自“pel'nyan' (пельнянь)”,是ear bread在当地语言中的写法。“耳朵面包”的叫法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饺子偏而圆的造型。而在中国,饺子与“耳朵”同样有着不解之缘。传说在东汉时期,神医张仲景为了治疗“冻耳病”,用羊肉、辣椒和驱寒药材制成“祛寒娇耳汤”给患者服用。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,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,取名为“娇耳”,之后改称为“饺子”。
图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文化小大使”接受中华网《青衿问道,文脉传承》栏目组采访活动现场
东西方美食的默契在更多地方得以延续:汉堡与陕西肉夹馍以“主食裹肉”的共同理念,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便捷美食的典范;披萨和馅饼则通过“面皮为基、馅料点睛”的方式体现出人类对面食的共同追求。如今,许多中国餐饮品牌巧妙融合中西元素,推出“中国汉堡”“中国披萨”,将丰富的中国味道注入传统西式美食中,赢得了海外市场的喜爱;肯德基、必胜客等国外知名快餐品牌也上线“麻辣小龙虾堡”“老北京风味烤鸭披萨”等,迎合食客的“中国胃”。这种双向互动的美食创新,正是文化交融的极佳见证。
如果你走入一家俄式餐厅点一份“饺子”,或许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,因为摆在你面前的可能是樱桃、蓝莓、草莓馅的饺子,也可能是土豆泥、奶渣馅的饺子。Dmitrii Vasetskii则介绍了俄罗斯饺子的另一种可能——全肉馅的饺子。他说,他来到中国吃到素饺子时觉得很惊奇。
就像意大利人无法接受在披萨里放菠萝,中国人在一开始或许很难接受水果馅的饺子。但不同地域的饮食偏好背后,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。早期俄罗斯的游牧民族为了在极寒环境下保存肉类,将碎肉包进面皮,冷冻后作为外出打猎的干粮。纯肉饺子以及甜饺子能为食用者补充足够的热量,帮助他们适应本地寒冷的气候。而饺子很快因为其便于携带、富含营养、方便食用的优点成为俄罗斯常见的美食。
图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文化小大使”中国印象·沙龙活动现场
相比较之下,中国农耕文明孕育的饺子在馅料上更加多元。不仅加入了韭菜、茴香等蔬菜调整口感,还强调用葱、姜、蒜等香料增加味道的层次感。部分地区也融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,比如沿海地区的海鲜馅饺子、东北的酸菜饺子。三国张辑在《广雅》中说:“今之馄饨,形如偃月,天下之通食物也。”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,饺子逐渐成为春节、冬至等传统节日的代表食物,承载着团圆美满、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。
面皮包裹馅料的简单形式,在不同文明的叙事体系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存在意义:在俄罗斯广袤的冻土带上,佩尔梅尼是游牧民族抵抗严寒的功能性食物;而在中国农耕文明的节气轮回中,饺子成为了连接天地人伦的精神纽带。两种饺子宿命般的相遇,道出了人类饮食文化中最朴素的智慧——通过对食材的高效利用,满足并平衡人体所需的营养。这种跨地域的形似,不只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时惊人的智慧趋同,更是不同文化在各自的地理环境、历史际遇和精神世界中,对“如何活着”这一终极命题的差异化诠释。
日常的饮食实践,是文化基因最真实、最鲜活的载体。一个民族将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与情感,通过味觉的代际传递延续下来。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能从中感知历史与文化的温度,在美食的交流中读懂不同的文化故事。
图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文化小大使”中国印象·沙龙活动现场
从熟悉的家乡味道到新奇的中国风味,这些年轻的小大使们发现的不只是“莞莞类卿”的巧合,更是文明对话的味觉入口。从东欧到东亚,从大洋彼岸到长江黄河,味蕾的共鸣超越了语言的界限,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。这种共鸣逐渐消融着不同文化交流之间的隔阂,为文明互鉴书写生动的注脚。在这场跨越地域的美食对话中,不同文明的独特性与互通性得到了生动地诠释。
还有哪些外国食物让你觉得“这味儿我熟”?欢迎评论区交出你的“莞莞类卿”美食清单!
图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文化小大使”中国印象·沙龙活动现场
责任编辑:何博媛
胜亿配资-胜亿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平台-武汉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